春节除夕夜,阖家团圆,新年即将到来,美食总是绕不开的话题。在这一段与家人亲戚团聚的时光,每一道菜都浸润着春节特有的融融暖意。然而,即便有再多的山珍海味,主食依然是年夜饭桌上的主角。从以前充饥果腹到如今花样纷呈,主食见证着大江南北中国人民的智慧凝聚,彰显着中国人民对新一年的憧憬与期待。
大年三十的晚上,东北人饭桌的重头戏饺子华丽登场,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寓意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事事顺利。要说做饺子可要费番力气,挽起袖子,和面剁馅。一般来说饺子馅用菜通常都用芹菜、白菜、韭菜等,芹菜意为“勤财”、白菜意为“百财”、韭菜意为“久财”。再根据爱好口味不同,选择猪肉、牛肉等。煮满一大锅,薄薄的皮,大大的馅,再以酱油、醋调味,香油加以点缀,红红火火,讨个吉利。
一方一俗,广东潮汕人的年夜饭饭桌上少不了四式汤圆,吃汤圆代表团团圆圆,和和美美。当地人通常会选择颗粒饱满的绿豆和红豆,糖冬瓜和芋头蒸熟去皮,分别加入芝麻、熟猪油、白糖甚至香油等调味品搅拌成四种甜馅料,将糯米粉蒸熟做成汤圆皮,分别包入四种不同的馅心,再标记上不同的记号以便区分。最重要的是将四种汤圆要放入加糖的水中煮熟。煮熟的汤团皮薄而滑,白如羊脂,油光发亮,咬开汤圆,馅料融化在唇齿中,油香四溢,糯而不黏。四种不同馅料的汤圆盛在一个碗里,四种味道虽然各异,但是却脍炙人口,独有一番过年的风味。
万千变化的精致主食,体现着中国人民不同地域烹调手艺的不同,不管吃下了多少酒食菜肴,主食始终贯穿着整个新春佳节,永远都是中国人餐桌上最后的主角。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大年粽”又称“母粽”,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壮族同胞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与除夕夜吃饺子不同,壮族人会将年粽摆在供台上祭祀祈福,到了正月初三再家人聚食,以示团圆。将糯米放入草木灰水中浸泡一夜获得碱香味,将泡好的糯米淘洗干净,根据自家的口味,加入红枣、腊肉、糖块等等,再用大粽叶一下子全部包住,下锅煮熟,放凉。特别的是,“大年粽”需要先让祖先食用,为了族人兴旺发达,家庭健康美满。
新年高升吃年糕,年糕是湖南人大年初一的第一餐。精心挑选的糯米要提前一天倒入桶中浸泡,吸饱水分的糯米放入石磨中磨成糯米粉,细腻白皙的糯米粉加入适量的水后大火蒸熟,热气腾腾的糯米团不断被木槌击打直至光滑,放入模具压成型。年糕对于湖南人来说有着“年岁盼高时时利,虔诚默祝望财临”之意。
中国人,全世界最重视家庭观念的群体,新春佳节是每一个人每一年辛勤劳作之后心灵的归宿;主食,贯穿日常生活的每一天,没有什么能够代替主食在中国人心中的位置。这就是中国人的春节,这就是关于主食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