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年糕市场
年糕种类
年糕功效
年糕做法
年糕成分
年糕吃法

易经复卦,冬至之卦,给你的一些人生启

一说到冬至,学《易》的人总会想到复卦,“一阳来复”嘛,好像这是很自然的事。

冬至一阳生,是十一月开始,卦象是复卦,上面都是阴爻,代表寒冷,一阳生,从地底的功能发生来的。那么“阳”是什么?在《易经》中,它是说明地球的放射功能,同时人体和天地类似,人体的内部也有一阳生,特别年纪大了,或者比较衰弱的,在养生的时候,就要注意并加以利用“一阳生”的现象,只要把握住这初生的一阳,适当调摄,就对健康有益。

那么,这个卦我们应该注意哪个爻呢?是注意五个阴爻,还是注意一个阳爻?——在易经上是以少为贵,以少为主,所以这个卦的主爻非常明显,就是第一爻。第一爻在五阴之下,它给我们什么样的启发呢?就是,阳刚之气它会日渐成长。所以复卦是一个希望之卦。古人用卦象来形容一年十二个月的变化,把复卦安排在十一月,就是冬至那个月,所以复卦也代表冬至。

复卦就一年来讲,是从每年冬至的阳历岁首开始;就一天来讲,是从半夜子时开始。一天一夜十二个时辰,就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白天六个时辰,晚上六个时辰。子时是从晚上十一点零分开始,到一点整。一点零分到三点是丑时,两个钟点一个时辰。复卦呢?就一天而言,就是从夜半子时开始,由复卦开始一直向上走,走到这个阳气上来,复卦就是十二辟卦的头,阳气一点一点开始,一阳为复,二阳为临(卦)。

复卦代表阳刚光明又重新回来,从这个地方我们来讲“复兴”。复卦的“彖传”曾经提到——彖传就是孔子解释复卦——说“复,其见天地之心乎”,复卦是让我们又看到了天地生生不息的仁德之心。孔子又把复卦对天地的象征引申到人的德性的象征,在“系辞传”中,孔子又说,“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用这句话来解释复卦第一爻。复卦第一爻,孔子以前经典的解释叫作“不远复,无祗悔,元吉”,“不远复”就是还没有离开得很远,他就回复了;“无祇悔”,没有大的悔恨;“元吉”,这是大吉大利。孔子用颜回来比配第一爻的解释,“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说颜家的一个孩子,他的好学进德修业,大概已经到了可以作为模范的地步了,为什么呢?“有不善未尝不知”,他心中一兴起不善的念头,立刻就察觉,“知之未尝复行也”,他察觉了自己的不善,就不会再往不善处走,他就回归了,回归于什么?回归于善。回归于善就是“复,其见天地之心乎”,回归天地之心,回归到人性的光明。

冬至这一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因此,冬至也被称为“日短至”或“夜长至”。在这一天,人们会观察到白天逐渐变长,夜晚逐渐变短,这是大自然循环的一种表现。

除了自然现象之外,冬至还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古人认为,冬至是阴阳转换的关键时刻,阴气最重,阳气开始萌生。因此,冬至也象征着生命的循环和更迭。在这个时刻,人们会反思自己的过去,规划未来的人生道路,以期在新的一年中取得更好的成就。

冬至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节气,也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之一。在冬至这一天,人们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如包饺子、吃汤圆、煮腊八粥等,以祈求来年的丰收和幸福。

冬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周代,据《周礼》记载,周代已有“冬至大如年”的提法,因此可以说冬至在周代就已经出现了。到了唐朝时期,冬至开始成为了一个正式的节日,并一直延续至今。

在中国北方许多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相传医圣张仲景告老还乡时看到受冻的百姓,便用羊肉和一些驱寒药材以及面皮包成“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形成了习俗。

杭州人冬至吃年糕。在每逢冬至做三餐不同风味的年糕。冬至吃年糕年年长高图个吉利。在四川却是冬至吃羊肉汤。羊肉是冬日可谓冬日滋补之首。湖南湖北一带在冬至那一天一定要吃上赤豆糯米饭。

广东人冬至吃烧腊与姜饭。冬至这天广东大多数人有“加菜”吃冬至肉的风俗潮汕一带有“冬节丸一食就过年”的民谚俗称“添岁”。客家人认为冬至时的水味最醇所以客家人冬至酿酒已成为习俗。

冬至作为民族传统节日能够被人们长期传承并赋予鲜活的生命力集中表现在活动主体借助此项节日活动达到敬天地怀祖先庆丰收重生养的目的和期盼来年诸事顺遂的愿望所以挖掘和发挥传统节气的社会功能有利于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总之,冬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节日,它不仅是一个自然现象的体现,更是一个蕴含着深刻人生哲理的时刻。在冬至这一天,人们会举行各种祭祀活动,祈求来年的丰收和幸福;同时也会注重养生保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

#南北冬至大乐斗#

转载请注明:http://www.hebishizx.com/hbjj/1567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