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啦!过年啦!小时候,我眼中的春节是不绝于耳的鞭炮声,是纸糊的红灯笼里闪烁的烛光……
到冬天,小孩子们也不会“畏手畏脚”,在冻硬了的土地上奔跑,或在漫天的雪花中舞蹈。童年的快乐是不分季节的,但唯独冬天能使孩子们感受到安心的幸福感。每个人的童年都会有一群不知什么时候就已经认识了的小伙伴,在你出生的地方。后来你可能开始上学,随着父母远走他乡,很少再见到那个小村庄春天、秋天的模样。
小时候喜欢银装素裹的世界,因为它的单纯跟孩子们很搭。冬天的假期里可以回家过年。不知怎地,回到老家,小伙伴们的消息很灵通,很快就来你家找你,去小卖部买根辣条再带盒擦炮,在土堆旁搭几块砖头烧火,看大人从地窖里掏红薯,陪爷爷上集买红纸,寂静的冬天就这样热闹起来。春节到了,“千家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围在一起看大人用毛笔写春联,仄起平收,做一些面糊来粘,严寒的冬季冻得伸不出手,面糊也硬得快,小孩大人一起帮忙贴对联。家家户户炊烟袅袅,鞭炮声此起彼伏,一幅热闹景象。孩子们喜欢春节一方面是春节有炸鱼炸年糕,有鞭炮和烟花;另一方面,春节有父母的陪伴,有故乡的玩伴,有团圆的年夜饭。大年初一整个村子都起了个大早,跟着大人们去家家户户敬酒寒暄,慰问一年的辛劳,诉说来年的期盼。拉近了邻里的距离,长辈跟晚辈介绍一下他们的玩伴……
长大后,为了求学或工作,远离了父母,你来到了离家乡更远的地方,日复一日的工作只为碎银几两,到了年底工作动力就足了起来,因为春节快到了,归期将至。有句话说得好——“有钱没钱,回家过年”。一年的辛苦付出,不论结果如何,回到家的港湾,享受难得的团圆。现在有一些单位鼓励员工过年加班,一天算三天,这种制度吸引了许多人春节在岗,但仔细想想,每个人在世上奔波劳苦是为了什么?为了自己更好的生活?那万家灯火之时,新年钟声敲响之时,自己一人还在忙忙碌碌就真的是幸福生活吗?为了父母有个依靠?那春节在家的父母苦苦等待却等不来子女时,内心就不会担心吗?想给孩子更好的未来?要知道,孩子需要的是陪伴,错过了他们的现在,又何谈未来?
春节的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那么春节的意义是什么呢?不妨我们想象一下,如果没有春节会怎样?如果没有春节,人们的工作将是年复一年,无休无止,即使中间会有小假期和双休日,但少了新年新气象,少了总结与期望,工作缺乏激情,生活没了盼头。
反观现在,正是春节的存在,所有人在这期间都将工作的烦恼抛向脑后,不论世事烦忧。举国欢庆,互相恭贺新年,无形之中提高了全国人民的凝聚力。过年也是压力的释放,身心的解脱,男人们一起打牌打麻将,女人们逛街聊家常,一起吃喝玩乐,一年难得几日清闲,这是养精蓄锐的过程,来年工作目标清晰,更有动力。对老人来说,春节是心灵的慰藉,,一年的盼望只为等着这天儿孙满堂,喜气洋洋。对孩子来说,春节可以尽情的同爸爸妈妈玩耍,而且有压岁钱拿,孩子们解放天性,快乐成长。
春节的意义深远,是中华人民的财富,要学会享受春节,不被工作支配,劳逸结合。万盏福灯明夜空,踏雪归乡九州同;阖家齐聚赏圆月,寒冬时节沐春风。
祝大家新的一年,好运连连,工作顺利,平安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