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村玉皇庙前放着两通清朝石碑,不知道有没有历史文化价值,你们来看看吧。”9月2日,淇滨区钜桥镇岗坡村一郭姓村民致电本报记者。
9月4日上午,记者赶往该村,在玉皇庙外见到了这两通落款时间分别为“乾隆”和“大清嘉庆元年”的石碑。
两通石碑均无碑座,其中“乾隆款”石碑损毁严重,碑面被人刻上了象棋棋盘,大致可辨认出其记载的内容是重修玉皇庙的原因和意义,以及出资重修该庙的行善者的姓名和出资额;“嘉庆款”石碑保存较为完好,主要记载的是该村重修桥梁一事,其中有“岗波”字样。
岗坡村党支部书记张太学介绍,这两通石碑可以说是命运坎坷,“乾隆款”石碑原本是老玉皇庙的一部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村里把老庙拆了。“结果这通石碑就被人拉到了公社大院,阴差阳错成了大家的棋盘。”张太学说,后来,公社大院不复存在。直到今年春天,村民郭好喜偶然得知这通石碑被邻村的一位村民收藏在了家中,他们就花了几百元钱把石碑买了回来。“嘉庆款”石碑是去年修桥时,村民从河沟里挖出来的。
郭好喜说,“乾隆款”石碑上提到的“王大人”指的就是明代兵部尚书王越,“这通石碑可以进一步证明王越就是俺岗坡村人。俺村有眼饮马泉,就是以前王越坐骑饮水的地方。听村里老人说,俺村以前应该就是叫岗波,后来因为出了王越这个大官,就改名叫王大人庄,再后来又改回叫岗波。”
据村民介绍,因为村里人念“波”为“坡”音,加上村里山坡比较多,后来就称为岗坡村,延续至今。
市委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郭长敏曾前往岗坡村查看过这两通石碑,他认为两通石碑本身价值有限,只是记载了村里的一些重建活动,但对于考证岗坡村村名的演变和清朝行政区域划分提供了有力的文字证明。
服务-33191621365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