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主要讲汉代,这一期主要讲隋唐。本来按照汉和唐两个重点时期分别讲述的思路是没错,但很明显唐朝的章节内容更丰富了些,结果两期文章的内容上就有点头轻脚重了,不过为了内容的系统完整也管不了那么多了。
最近昆明的天气简直冷到爆,小编已经被冻成冷排了(人瘦没肉,排骨一副)。今天经朋友提醒才恍然大悟,为什么自己作为一个北方汉子在昆明反而那么耐不住冷了。话说北方虽然冷,但有暖气的好不好,昆明虽然没到零度,但全靠体温的热量啊,完全没有辅助热源,有木有啊。
第五单元繁荣开放的隋唐社会生活
中华历史在经历了魏晋南北朝多元文化的冲突、激荡、融合之后,于公元年隋朝统一中国,开启了历史上的又一盛世——隋唐。
由于东西方文化的交融,隋唐时期的人文风貌呈现出开放进取的积极姿态,在保留中华传统的文化基础之上,融汇了西域不同民族的文化元素。
唐代社会开放,环境宽松,女性有较多自由,在社会生活的劳作、乐舞、骑马、出行、射箭、打球、斗鸡、饮酒等领域,都有女性身影。
女性形象在陶塑艺术中得到了突出表现,从不同角度形象地反映了隋唐时期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
八个跽坐演奏的女乐手分持不同乐器,梳隋代流行的盘桓髻,着窄袖短襦,外罩长衫,铺地长裙为红彩条纹的“间色裙”。她们姿态各异,组成殿堂上的宴飨乐舞演出的场面。
第六单元宗教信仰
儒学是中国封建大一统政权的理论支柱。先秦时期产生的道家思想,在汉代开始出现宗教化。佛教自汉代由西土传入,在中原落地生根,逐步世俗化。
进入隋唐时期,在文化上实行了兼容并包的政策,三教合流的趋势明显,最终促进了多元宗教文化的发展与互相融合。
一、对死亡彼岸的信仰
中国古代慎终追远、灵魂不死的传统观念,形成了“事死如事生”的特有丧葬礼制。人们通过各种埋葬器物和丧葬仪式,以追求死后彼岸世界的享乐和灵魂的永生。
玉衣是汉代王公贵族以期保护尸体不朽的特有葬具。根据亡者的等级,有金镂、银镂、铜镂、丝镂之分。
这件玉衣是西汉梁王的殓服,由个玉片用金丝联缀而成,按人体部位分别制成头罩、脸盖、上衣、袖、手套、裤和脚套等。
打鬼驱邪、镇守墓葬的观念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丧葬观念之一。死者的亡灵除了希望在墓中继续享受荣华富贵外,还希望免除受到邪恶、鬼怪的侵害、滋扰。镇墓兽就是依据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出来,安放在墓中镇墓避邪的怪兽。
谷仓罐属明器,即“送死之器”,供死者在冥间生活之用,其造型类似生活中的坛子。作为殉葬品,它还有安抚死者的意义。
这件谷仓罐上堆塑了若干个举丧致哀、双手合十的人物形象,俨然一个丧葬仪式场面。谷仓罐上部中央的主体建筑重檐庑殿,四角设望楼。
二、儒学
儒学是由孔子创立,规范人的道德行为,为统治者提供治国理念的思想文化体系。汉朝将儒学立为官学,设太学为传授儒家经典的国家最高学府,从此以后儒家经典成为国家教育和中国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
辟雍碑记载了西晋皇帝及太子三次莅临太学的史实。洛阳太学创建于东汉建武五年(公元29年),后屡经扩建,至永建六年(公元年),太学生达三万余人,历经东汉、曹魏、西晋三百余年,规模之大在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是罕见的。
熹平石经:为统一经学版本,减少传抄中的谬误,汉灵帝熹平四年(公元年),蔡邕参校诸体文字经书,以隶书书写经文及校勘镌刻石碑,立于洛阳太学,历时9年,共刻7部经典于46块石碑之上,后世称为“熹平石经”,这是古代最早的官定儒学经书版本。
三、道家思想
崇尚自然,主张清静无为的中国道家思想,到两汉时期向着世俗化与宗教化方面发展。汉代精神世界弥漫着浓厚的神秘主义气息,长生不死、羽化升仙思想盛行,成为道教产生的根源。
桃都树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树,顶端栖息着为天下报晓的神鸡—天鸡。
《太平御览》等古书中曾有这样的描述:“东南有桃都山,上有大树,名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一天鸡,日初出,光照此木,天鸡则鸣,群鸡随之鸣。”
四、佛教的传入与壮大
佛教起源于印度。自汉末(公元1世纪左右)传入中国,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在洛阳建立了中国第一所佛教寺院―——白马寺。
北魏时期,佛教在中原地区得到进一步发展,礼佛之风极浓,都城洛阳建佛寺千余座,并始凿龙门石窟、巩县石窟。
隋唐时期,佛教的发展全面世俗化,影响渗透到物质、精神生活的诸多方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和风俗习惯。
犍陀罗艺术,是典型的东西方文化融合的产物,是一种以希腊艺术形式表现佛教内容的新的艺术。
这件佛像的高肉髻、头光、手印等因素,都源自犍陀罗,而头戴的三花冠,则有波斯风格。佛和菩萨的面相和佛的褒衣博带大衣,明显的被中国化了。
瓷器是中国人的重要发明,对世界物质文明有重大贡献。根据现有资料,最早的原始瓷器发现于距今多年的河南偃师二里头夏代遗址中。
汉至隋唐是中国瓷器的成熟期,瓷器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低温铅釉陶的发明,是汉代陶瓷工艺的一个重大成就。
南北朝时期,在白瓷上开始施以彩釉,直接导致了唐代三彩器的出现。
范粹墓出土的白釉瓷器,胎白而坚,釉薄而透明,已初步具备了白瓷的特征。其中的白釉三系瓷罐在乳白色透明釉上施绿釉,这一工艺开唐三彩之先河。
唐三彩是以白色高岭土或红色粘土作胎素烧,然后施以含有铁、铜、钴、锰等不同呈色剂的彩釉,再次入窑焙烧而成的一种铅釉陶器。
烧制过程中,各种色釉流动浸润,呈现出绚丽斑斓的艺术效果。河南巩义黄冶窑是唐代烧制三彩器的重要窑址之一。
唐代瓷器素有“南青北白”之说,这反映了当时南、北方瓷器的主要特点。白瓷产生于北齐,由北方青瓷演变而来,隋唐臻于成熟。
河南安阳、巩义、登封等多处瓷窑烧制出了许多胎质细腻、釉色透亮、洁白如玉的白瓷精品。唐代白瓷的成熟为以后彩瓷的诞生和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
花釉瓷是唐代出现的瓷器新品种,窑址在河南鲁山。这种瓷器一般在黑、褐、蓝等深色釉上饰以天蓝、月白等浅色斑点,经高温焙烧后产生窑变,形成块状彩斑,深浅相衬,格外醒目。花釉瓷为后世钧瓷的出现奠定了技术基础。
故宫收藏唐三彩欣赏
马在唐朝之所以受到重视,与李唐王朝本身具有游牧民族血统有关。李世民将骑马狩猎视为大丈夫三大乐事之一,让阎立本画出昭陵六骏样本,命工匠雕刻成石质浮雕,永远陪伴其左右。
唐玄宗李隆基驯养舞马在自己生日的千秋节上应节踢踏,翩翩起舞。马是唐人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唐代墓葬中出土三彩马众多,反映出唐人对马的喜爱。
文官俑头戴小冠,着宽袍大衣,外罩裲裆,脚穿如意头云履,双臂抱于胸前。釉色以褐、绿、白为主。
唐朝葬俗中,人死后多随葬各种明器,地位较高的随葬常达数百件,其中文官俑、武士俑、镇墓兽为常见明器。文官俑多长袍大袖,双手拱立,神情肃穆庄重。
天王俑是唐朝葬仪的组成部分之一,起镇墓作用。它与镇墓兽一起,多摆设在墓道或墓室前面,镇墓兽在前,天王俑在后,通常成对出现,左右各一,文献中将它们合称为“四神”。
武士俑面部敷粉画彩,不施釉,颈下施黄、绿、白三色釉。头束发髻,二目圆睁,双眉浓重,大鼻头,鼻下胡须向两侧上翘,面相异常凶猛。
身穿明光甲,胸前左右各有一圆护,肩覆披膊作龙首状。右手握拳上举,左手叉扶于腰际。足蹬高靴,直立于镂空座上。
“胡人”是古代汉人对西北少数民族的称呼,并扩而大之,涵盖中亚、西亚等少数民族与国家。
由长安通向中亚、西亚以至于阿拉伯的丝绸之路是中国对外交通、贸易的重要纽带,唐代时这条商路更加繁荣,商队络绎不绝。
骆驼是商客的坐骑,也是托运物资的工具,被称为“沙漠之舟”。墓中以胡人牵驼俑作为随葬品,是对唐代现实生活的生动反映。
俑头戴鹖冠,高鼻深目,八字胡须,着宽袍大衣,外罩裲裆,脚穿如意头云履,双拳相握,置于胸前。
鹖冠施朱,冠、发、眉、眼、胡须施墨,唇红。此三彩武官俑神情庄重,釉色以褐、绿、白为主,色泽鲜艳流畅。
鹖(hé音合)为古书上说的一种善斗的鸟。唐朝时鹖冠中的鹖多为小雀状,头朝下,两翼匍匐。鹖冠流行于盛唐,至中唐以后则少见。
爱国学,承传统,读经典,乐分享。
点击本文右上角,即可"分享到您的朋友圈"。
古典美学博物馆提倡传统文化滋养下优雅的生活方式,以风雅之茶道、香道、古器鉴赏邀您进入尚古的意趣,宁静清幽的隽永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