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虽然地处西南,是抗战的大后方,同样经受了战乱的摧残,同样燃起熊熊的抗日烽火。贵阳图云关,这里曾经是抗日战争救护工作的大后方,全国最大的医学中心。在鼎盛时期,曾有将近医护人员参加红十字救护总队在各战区的救护工作。
与大多数人一样,作家林吟也对这段历史不甚了解。直到今年年初,她接到了写作图云关红十字救护总队书稿的邀请,一段血与火的历史,才在她的面前展开。
01他们的故事应该被世人知道年在图云关的医护人员合影
今年年初,作家林吟接到南明区文联的邀约,请她写一本小说,主题是关于贵阳图云关红十字救护总队的。
听到这个主题,林吟没有马上答应。关于图云关红十字救护总队的历史,林吟的印象中只医院,“除此之外,再没有别的了。”
而南明区文联能够提供的资料,也仅限于一本图片集,一本档案集,以及一本小说。
在家看了几天南明区文联提供的资料,林吟还是没有感觉。一月份的一天,她走进贵阳市档案馆,从密密麻麻的档案目录里查找所有跟图云关红十字救护总队有关的资料。
工作人员按照林吟开的单子,在档案柜里找了好一会儿,然后抱出半米高的资料,堆在她面前。
拆开档案袋,摸出一叠毛边纸,薄薄的纸张是半透明的,纸张上面,用毛笔书写着工整漂亮的小楷。这些记录在毛边纸上的档案,一下子把林吟带入了那个年代。
为了获得更多的材料,林吟在档案馆里泡了三四天。每天早上开馆就进去,闭馆才出来。查阅的档案垒起来有两三米高。一翻开档案,她就进入另一个世界,戎马炮声呼啸而来。
书稿写了几个月,林吟的整个人就浸泡在那段历史中。7月14日午后,林吟终于把最后一稿交到了贵州人民出版社编辑刘泽海的手中。
2战争中诞生的救护总队中国生理学奠基人、救护总队队长林可胜将军
有战争,就有伤亡,救护总队的历史几乎就是一部抗战史。
林吟定义救护总队是,“因战争而生。哪里有战争哪里就有救护队员,哪里的战争打得激烈,哪里的救护队员就多。”
年8月,淞沪会战打响。中国红十字会在南京办起了能收容五医院,收容淞沪战场上运下来的伤病员。医院可以说是图云关救护总队的发端。
没过多久,上海、南京相继沦陷,医院的主要医护人员迁到汉口,被医学家林可胜收编,成立了中国红十字总会战时救护委员会,林可胜任总干事。
战争的形势在不断变化,救护委员会也不断迁移。随后,救护委员会先后迁至长沙、祁阳。并在长沙将救护委员会改组为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救护总队(简称救护总队),林可胜任中将军衔总队长。
年2月,救护总队又奉命迁至贵州贵阳东南郊的图云关。在这里,救护总队最终定名为“中国红十字总会救护委员会救护总队部”;英文名称为,ChineseRedMedi-calRelifCorps,缩写为M.R.C。林可胜为临时救护委员会总干事兼救护总队长。
来到图云关,救护总队进一步完善了架构和编制。根据战时的九个战区,救护总队也分成九个大队。
九个大队共下辖四十七支医疗中队、九十四支区队。必要时,十几个人的区队还会分成两到三支小队上前线。
从此,图云关就成为了救护总队组织抗战救护的大本营,直至抗战胜利。
对于图云关的地位,林吟这样描述,“这里不是救护的最前线,但是救护的‘大脑’在这里,医护人员从这里奔赴前线,医药物资也在这里集散,伤病员在这里养伤康复,重新上阵杀敌。”
资料显示,抗战时因政府能力有限,伤员救护工作主要依靠红十字会救护总队,抗战期间,救护总队救治的总数为万人。
3医学界的“西南联大”战争年代,图云关救护总队除了是前线救护队的大本营,还是军医的培训基地。
年底,林可胜在图云关成立了军政部战时卫生人员训练所,林可胜任所长。卫训所的教育并没有因为处于战争年代,就松懈马虎。
林吟这本书的出版社编辑刘泽海,将当年的图云关卫训所比作医学界的“西南联大”。
这样的比喻并不是没有道理。“光看一看卫训所的所长、教官们就知道了。”他说,他们是林可胜、荣独山、周寿恺、张先林、容启荣、施正信等。
林吟介绍,林可胜是中国近代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被誉为我国现代生理学的奠基人。年,林可胜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年为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记者史沫特莱评价林可胜,是“放弃了获得诺贝尔奖而投身抗战救护事业”。
除了林可胜,荣独山是中国最早的放射学专家;周寿恺是内科专家等。
“这些人都是当时中国医学界的泰斗,他们聚集在图云关,也使得图云关成为了当时中国最大的医学中心。当时的医学生和军医,大多都要到这里来培训。”刘泽海说。
除了雄厚的教官资源,卫训所也有着一套严格的培训制度。
林吟介绍,卫训所分为学员大队和学生大队。
“学员大队针对的是在职军医的技能提高,培训时间是三到六个月,这也是卫训所的工作重心所在。”她说。
而学生大队则是养成教育,学制比学员大队长得多,可以达到六年。这六年又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医助、助理军医、军医。
同时,卫训所的教官们还自己编写教材,教材由林可胜审定后在香港付印,然后再运回图云关供卫训所的学员和医疗队员们学习使用。
据统计,战时卫生人员训练所和各分所,培训各级卫生人员多人。
4救护队里的外国医生八年抗战期间,救护总队先后来了30位外国医生。这些医生来自德国、波兰、西班牙等国家。他们被称为“国际援华医疗队”。
援华医疗队医生在来到中国之前,大多参加过战争救援。所以尽管人数少,但是他们对救护总队的战时救护工作起到了顾问和指导的作用。
这些医生的精神让林吟感动,“他们都是自愿来到中国参加救护工作的,他们为了和平和正义,可以将生命献给世界人民。”
来到中国,这些外国医生并没有享受到特殊待遇。他们与救护队员同吃同住,把自己当成中国人。
这些外国医生中,有一名叫肯德的医生。林吟很欣赏他,“他是个直性子,曾经在报纸上痛批日本的侵略行为。”
肯德年来到中国,在中国参加抗战救护工作多年。在中国这些年,他与中国士兵和救护队员共同战斗。他在几次日本人制造的鼠疫灾难当中,不顾自身安危,在疫区主导救护工作。他已经将自己看成是中国人。
“他无论是在文章中,还是跟别人交流,都是说‘我们中国’,‘我们百姓’,有时候他救治的士兵会问他是哪国人,他会说‘我就是中国人啊’。”林吟特别感动于肯德这样的真诚。
肯德是把自己看成中国人,而他的援华医疗队“战友”甘扬道则成为了中国的女婿。
年,甘扬道和救护总队的张荪芬在图云关举行了婚礼。他们在这里相识、相恋、结婚。后来甘扬道和张荪芬还生下了两个孩子。他们为孩子取名保中和保华。
5他们把生命献给了救护工作救护队员虽然不是军人,但是为了救护工作,他们中也有不少人在抗战中受重伤乃至牺牲。
墨树屏是救护总队第一大队的副大队长,他出身寒门,但是却凭借自己医院的高材生。
抗战爆发后,他就投身救护总队,在太行山战区救治伤兵。年10月18日这天,墨树屏听说鹤壁大河涧乡的将军墓村,有新5军游击挺进队的官兵袭扰日军时受伤,他立即骑着马带着三个队员,赶去将军墓救治伤兵。
山路并不好走,有几处悬崖峭壁,而渐暗的天色也给这段路程增加了危险。但是墨树屏并不担心,这条路他和他的马儿不知走过多少回。
然而,意外却不幸发生。跟在后面的救护队员,突然听到“啊”的一声,墨树屏掉下了山崖。等救护队员找到他,发现他的头血流不止,最终殉职在太行山。
墨树屏是救护总队在抗战中殉职的职务最高的医生。然而在他殉职后,队员去到他的家里,却发现他的妻子带着孩子艰难度日,家中竟然没有能买得起一石米的积蓄。
在抗战中牺牲的救护总队的医生不只有像墨树屏这样的中国医生,还有外国医生。
年,高田宜被英国红十字会派往图云关参加抗战的救护工作。在图云关没待多久,高田宜就被派往第三大队工作。
3月,第三大队组织了一个医务队即将奔赴浙江疫区进行疫区救治工作,高田宜成为了其中一员。
去往疫区之前,医护队员都要注射疫苗。然而这时,高田宜却有些感冒。作为医生的她知道,这时候自己并不适合注射疫苗。根据身体状况,她本应该留下。可是她太渴望去前线了,于是抱着侥幸心理,她注射了疫苗。
然而,命运终究没有给她这次机会。这天夜里,她发起了高烧,吃了一片安乃近之后,便昏迷了过去,从此再没醒过来。
高田宜的遗体被送回了图云关,她的墓面向着总队的红十字标志矗立的山坡。
林吟介绍,八年抗战,图云关救护总队有47人殉职,67人积劳病故。
《在血与火中穿行》作者:林吟
出版社:贵州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