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雨霏
偶然看到北师大教授于丹的一篇文章,里面提到了她女儿小时候的两件趣事:
“我清楚地记得,她第一次使用诗词是在两岁多的时候,有一次我出差回来,问她:‘你想妈妈吗?’她冷不丁地说了句:‘路上行人欲断魂。’”
“她喜欢把我们的大床当蹦床,有一回她爸爸说:‘你别蹦了,都把我们的床单蹦破四条了!’谁知她一边蹦,一边高声说:‘人生得意须尽欢!’把她爸爸噎得瞠目结舌。”
看到这段的时候,不禁一笑,好可爱机智的孩子。不过更加感叹的,是这孩子的语言能力。
语言能力这件事
不只是能说话这么简单
想起一位4岁孩子的爸爸说的一个事情。
有一次他儿子和别的孩子打架了,对方是个跟儿子同岁男孩,双方家长把两个孩子叫到一起问原因,对方的孩子说是他儿子抢了他的玩具,而且不讲道理,还先动起手来。
这位爸爸很了解自己的儿子,平时从来不抢别人的东西,先动手的可能性也不大。但那孩子把细节描述得绘声绘色,又让人不能不信。
他蹲下来问儿子,是对方说的那样吗?只见儿子双手攥着拳头,头也一直低着,怎么问都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他没办法,正要跟对方家长道歉,旁边一个小朋友走过来,说是对方先抢了他儿子的玩具,抢不过来就打人了,刚才还撒谎。随后又有几个小朋友也过来说看见了。对方父母这才不情愿的领着那孩子走。
这位爸爸很着急,儿子怎么就嘴这么笨呢?好多次都是这样,什么事儿一句话就能解决的,非得闷在心里不说。
“嘴笨”是他给儿子的标签。也是很多爸爸妈妈,给说话迟缓,语言组织能力不强的孩子贴的标签,并为此心急不已。
其实孩子“嘴笨”不可怕,因为语言能力并不是先天就决定的,完全可以通过后天的培养来改善。孩子学习语言的黄金时期是3-4岁,而且在1岁之前,孩子们的语言学习能力,都是甩开我们成年人几条街的。
真正的伶牙俐齿体现的是建立在知识、逻辑基础上的一种思维能力。不是强词夺理,更不是夸夸其谈。它的背后,需要的是父母悉心的引导和教育,需要的也是合适的方法和有意识的锻炼。
父母先下功夫
是孩子语言能力出众的前提
1、陪孩子说话别偷懒,最佳时期别错过
身边有一对夫妻,双方都在中科院搞研究,因为平时工作比较忙,生完孩子就把孩子带回老家让老人照顾。
因为老人有口音,所以夫妻俩跟老人商量尽量少和孩子说话,结果孩子到了3岁还不会说话。不过夫妻俩也没重视,认为爱因斯坦也是说话晚。
待孩子长大一些,夫妻俩察觉到不对,这时候才开始着急,医院检查,结果是脑部发育都正常,就是因为错过了语言最佳学习期,直到孩子十几岁还不能完整的说出一个句子。
医生说,这几年每年都要收治很多这样的孩子,急切的呼吁父母们多跟孩子交流、说话。
我们一般家庭可能不会像这个事例中这么极端,但在陪孩子的时候偷懒还是挺普遍的。
有一次在肯德基吃东西,对面坐了一对母女,孩子应该就是6、7岁左右。妈妈一直在玩手机,孩子几次跟妈妈说话,妈妈都“恩”“别说话,快吃”“哦”这样回答,后来干脆从包里掏出一个平板给孩子找了个游戏玩。
过多的使用电子产品,伤害的不仅仅是孩子的眼睛,而阻碍了孩子与周围人的正常交流。对于正处于语言学习阶段的孩子,是非常不利的。
、鼓励孩子开口,不代答不催促
这个道理相信很多父母都懂得,但是做起来往往不那么容易。因为我们替孩子着急啊。
经常遇到亲戚朋友,来问孩子诸如;“几岁啦?”“你属什么的呀?”“你在那个幼儿园上学啊?”这些问题,有时候孩子就愣愣的不说话,如果父母不打圆场,感觉既让孩子尴尬,也让对方很尴尬。还不如自己代为回答的好。
遇到孩子不爱开口的情况,最重要的就是不要着急,慢慢的引导和启发孩子自己回答。回答不上来帮孩子个小忙也没问题,但不要次次都帮。
可以没事儿先跟孩子在家里做个小练习,教孩子一些回答问题的方式和语言,当他熟悉了,不害怕了,面对其他人的时候,就会放松一些。
有位妈妈提供了一个小方法,她女儿跟别人说话总是很拘谨,喜欢看地上或者摆弄手。她就在家里跟孩子玩相互提问和回答的游戏,并且让爸爸帮忙全程录下来。再反复给孩子看。渐渐的孩子就学会了说话看着别人的眼睛,回答问题要清晰简洁了。
3、提供多种交流机会,丰富孩子的日常生活
很多人在国内的时候,英语口语都不太好,但是出国一段时间之后,确进展很快。一方面是有语言环境的熏陶,另一个原因就是切实的交流的需要。如果自己不能说出来,别人就不会明白我们到底想表达什么。
现在的孩子们有不少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想吃什么指一指,或者说一个词,父母就给备好。活动范围就是家庭和幼儿园。这对孩子的语言学习也十分不利。
最好就是让孩子充分的去表达自己,你知道他想要什么或者想做什么,可以先装作不知道,不理解,等着孩子来告诉你,说服你。如果有机会,带孩子出去走一走,认识认识不同的人,或者给孩子报个他喜欢的兴趣班,也是很好的选择。
主要就是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让他多跟同龄人聊天,能多见识到不熟悉的事物,多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感觉,在这个过程中,提高孩子的语言能力。
4、不必刻意纠正,就让他不着边际
孩子们的童言童语常有不着边际,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时候。听两个孩子聊天,用“东拉西扯,鬼话连篇”形容都不为过。哪怕是一个孩子,他唠叨起来也恨不能把他赶紧哄消停了。
但是如果这个时候,父母强行干预孩子,纠正孩子对词汇的理解错误,说话中的逻辑错误,戳穿他对事实的夸张和虚构,也不利于孩子成长。
他的“胡说八道”,同时锻炼了他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和语言能力,这是他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和探索。
所以只要不是特别原则性的错误,像说脏话、侮辱他人这些,父母没必要过多的纠正。不如让孩子的想象力飞一会。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语言是智力发展的基础,也是所有知识的宝库。”语言能力直接关系着孩子能否正确表达自己,能否顺利学习知识,能否愉快的与人沟通。
家,就是进行语言教育的最重要的地方。父母就是进行语言教育的最好的老师。父母们把功夫下到了,一个聪明伶俐,能言善辩的孩子就不远了。
1、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问题请随时联系我们删除
责任编辑:青春鹤壁小编团队「青春鹤壁·感受精彩」
订阅号:hnhbgqt
新浪微博:
共青团鹤壁市委投稿邮箱:hbtswxcb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