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地处中原,具有悠久的传统文化,这其中不乏有众多令人拍案叫绝的民间艺术,但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越来越不重视这些宝贵艺术的传承,下面就是河南正在消亡的传统民艺。1朱仙镇木版年画“朱仙镇木版年画是中国木版年画的鼻祖,主要分布于河南省开封、朱仙镇及其周边地区。朱仙镇木版年画构图饱满,线条粗扩简炼,造型古朴夸张,色彩新鲜艳丽,与天津杨柳青年画、山东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江苏桃花坞年画并称中国四大年画。朱仙镇木版年画来自民间,流传于民间,别于历代宫廷文人画温文尔雅的格调。它线条粗犷奔放,情节鲜明感人,构图饱满匀称,形象古朴生动,色彩浑厚强烈,极富于装饰效果,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2黄河澄泥砚“黄河澄泥砚是我国历史四大名砚之一,唐宋时曾为贡品,唐杜佑《通典》和欧阳修的《唐书·地理志》均有记载。宋代李之彦《砚谱》云,“虢州澄泥,唐人品砚以为第一”。洛阳新安县古属虢州辖区,早在唐代就盛产澄泥砚,为唐宋贡品。与端·歙·洮砚并称为中国四大名砚。唐杜佑《通典》:“虢州贡砚互十具”;欧阳修《唐书·地理志》亦谓:“虢州土贡新安县生产的澄泥砚精于雕琢,巧夺天工,泽若美玉,国色天香。贮墨不耗,积墨不腐,冬不冻,夏不枯,写字作画虫不蛀。置于案头飘逸出淡淡清香,具有清心怡神的妙用。朱砂红,鳝鱼黄,绿豆青,檀香紫等多种色彩赏心悦目,由于其极高的观赏价值,使用价值、和收藏价值,被书画界视为珍物。3汴京灯笼张“汴梁灯笼张第一代先祖张泰全,少年拜师学艺,青年时代成为开封城内制作彩灯的能手,当时官府门前高悬的宫灯及府内悬挂的各种彩灯,大多出自他手,是汴梁灯笼张的创始人。道光二十一年(),开封遭黄河水患,张家迁至山东济宁谋生。张弘八九岁随父学艺,后亦成高手。张氏父子在济宁为人做彩灯、扎顶棚、裱字画。因技艺精良,不仅生活无虑,后来成为河东河道总督府的附属“活户”(为官府服务,由官府使用的工艺匠人)。同治八年(),张氏父子返回开封,在理事厅街西口路北创建“敬文斋”装裱店。适逢河东河道总督苏廷魁在北三圣庙街新建河道总督府行台,随即参与行台的装饰、布置。光绪二十七年()八月二十四日,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自西安启程,回京途中,于十月初二日(11月12日)抵达开封,并在开封行宫住跸32天,至十一月初四日(12月14日)离汴返京。河南巡抚松寿等地方官员为取悦慈禧,事前对行宫进行了大规模的修葺。受官府指派,张弘率工匠装修、布置行宫。张弘之子嘉献、嘉信、嘉义随父进宫做帮手。经修葺、装饰、布置,据《庚子西狩丛谈》记载:行宫陈设极壮丽,入仙瞻仰一周,俨然有内廷气象。由此敬文斋张家名声大震,汴人赞誉为“汴梁灯笼张”。4镇平玉雕“镇平玉雕为河南省镇平县传统玉石雕刻工艺品。相传始于汉代,所用原料主要是南阳独山玉和东北的岫玉。镇平玉雕以雕刻细腻,造型新颖而著称。年,镇平被国家命名为“中国玉雕之乡”。镇平县玉雕加工企业近万个,从业人员12万人,个体加工产值10亿元,形成了以生产摆件类、饰品类、实用保健类等产品为主的产业群体8个,产品种类达种,以镇平石佛寺玉雕湾、镇平玉雕大世界为代表的专业市场已成规模,产品畅销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5汴绣“汴绣(BIANEMBROIDERYCHINA)是汉族传统刺绣工艺之一,历史悠久,素有“国宝”之称。汴绣继承和发展了宋代闺绣特色,以绣工精致,针法细密,色彩明快,格调高雅而著称。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时,汴绣针法仅有十几种。汴绣工艺品种有单面绣、双面绣、双面异色绣、双面三异绣。年,汴绣被确定为河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6确山铁花“一种民间活动,起源于北宋,鼎盛于明、清,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最早的确山打铁花活动,充满道教的色彩和行业的特征。宋代崇尚道教,确山县境内的老乐山,曾是道教的圣地,与湖北武当山、泌阳铜山并称为中原道教三山(武当山称为金顶山,铜山称为铜顶山,乐山称为铁顶山),道教庙观遍布全县,仅乐山一处,就有“九宫二观一拜台”之称。社会上的金、银、铜、铁、锡五门工匠,与道士共同敬奉的是一个祖师——太上老君,所以,工匠们与道士们可谓师兄弟。7金龟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发源于鹤壁市山城区石林镇时丰村,由于临近河,时丰村古代水路运输发达。传说古时的河波涛汹涌,时常泛滥成灾,乡民们以为是河内的龟、鱼、虾、蛤蚌在作怪,就采用纸扎、剪纸的形式制作出像龟、蛤蚌等样式的玩意儿,像请龙神一样将其在街道嬉逗玩耍,并作为一项避灾驱邪的活动长期延续至今,演绎成如今的民间娱乐形式——金龟舞。8石林剪纸“位于河南省北部的鹤壁市山城区石林镇,起源于唐宋,中兴于明清,历经千年生生不息。先后涌现出王占江、刘树东、王文君等一大批民间工艺大师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产生了诸如《兰闺雅集图》、《红楼梦大观园》等高难度精品剪纸,在海内外引起了广泛
转载请注明:http://www.hebishizx.com/hbyw/117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