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旅游新生活》杂志鹤壁专刊新鲜出炉,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抢先在线阅读电子版!
浚县整座县区的面积占地达平方公里,正好与中国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遥相呼应,它就像中华文化的浓缩般,凝聚中国最为传统的民俗艺术与民间庙会。
河南自古便是中华文化发祥的要地,因为地处中原河南保留中国最多了历史文物古迹,在最新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中河南有八个城市赫然在列,除了我们所熟知的洛阳,开封,安阳等举世闻名的历代都城外,给我们带来最大的惊喜就是来自于鹤壁的浚县。和其他七大名城相比,浚县河南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的县级市。这座看似普普通通的豫北小城到底蕴藏着多大的历史魅力呢?
翻看地图才会知道浚县整座县区的面积占地达平方公里,正好与中国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遥相呼应,它就像中华文化的浓缩般,凝聚中国最为传统的民俗艺术与民间庙会。
浚县自古就受到中华文明曙光的熏陶,它就像豫北文化的枢纽站,北距殷都安阳不到50公里,往南可直达七朝古都与商都郑州,中原与它交错的文化源源不断的通过浚县向外传递输送,而浚县自身也吸收着优秀的外来文化来丰富着自己,古老的浚县民间文化是构成中原文化乃至中华民族黄河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时的浚县因夏禹在这里治水而功过千秋,之后又经历了夏周朝时期的孕育,东晋后赵时期的萌芽,明清时的成熟,以及新中国成立至现在的兴衰更迭的曲折发展期。
一路北行穿越国道,从鹤壁向西行驶不远就来到了古老浚县的地界。
静静的卫河缓缓的从浚县周边流淌而过,卫河因春秋时卫国而得名,这条发源于太行山山脉南麓的河流一直到注入渤海湾,在它公里的行程中,唯有在浚县这片土地上才绽放的这样的美丽。来到浚县你会被这里保留完好历史文化古迹与多彩纷呈民间民俗艺术所深深吸引。
每到年末浚县最为热闹就是已经延续多年的浚县正月古庙会,从正月初一到二月初二,来自晋、冀、鲁、鄂、皖等省及本省周边县市的香客和观光游人,络绎不绝,每日近20多万人游览人数更是让这座豫北小城瞬时间热闹非凡。各种各样的活动吸引着四面八方的人们。“八丈佛爷七丈楼”北侧石岩上的“子孙窑”旁,聚集着好奇欢乐的人群。传统的民间扭秧歌、踩高跷、武术、旱船等,热火朝天。
尤为热闹的是正月十六,文艺团体纷纷登场。马戏团、驯兽团、杂技团、武术气功表演团,把庙会声势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地方小吃,香气扑鼻。稣火烧、石子馍、酸辣香麻丸子汤,不一而足,风味各异,煞是诱人。
如果你能深入到浚县民间我相信你会发现更大的惊喜。
行走在今天的浚县的大街小巷,会发现有一个叫做泥咕咕的小玩意,泥咕咕是浚县民间对泥塑小玩具的俗称,因为能用嘴吹出不同的声音,所以形象地称之为“咕咕”。在浚县的乡村田野,民间的艺人们总会用他们灵巧的双手将这种小玩意做的有模有样、体态万千。
浚县的古老不仅仅只限于民间的艺术表演,历史的文物古迹的保存完整则是浚县另一大特色。
大禹曾在浚县大伾山治水,从此在浚县留下了彪柄千古的丰功伟绩,在治水之后划天下为九州,将浚县化为古豫州的之中。今天的大伾山山虽不高,但站到山顶,仿佛有一种一览众山小之感,那时我们便会明白当年大禹治水时的深怀韬略。
在浚县这块秀美的热土上,更令浚县人骄傲就是千佛寺石窟与文庙了。
千佛寺石窟开凿于武则天时期,因为对佛教的歌功颂德,武则天命人在今天浚县以南浮丘山上开凿了这豫北地区的第一大石窟寺,而如今它已成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庙则是浚县众多古迹中另一大杰作,文庙是纪念孔子的场所,是儒教的精华所在。在古时文庙与县衙遥相对应,一文一武彰显出古代政权的权威,如今浚县的县衙早已不见了踪影,可文庙却依然还在,它保留了浚县人民对于孔子这位伟大圣人千古不变的崇敬之情。
今天游走在浚县的角角落落,从民间传奇到民俗表演,从石窟寺院到大山长河。浚县这个精致与美丽并存的古老城市,让人仿佛游走民间艺术的综艺大观中去,是精华更是一种说出的别致之美。
--------------------------
点击右上角省略按钮,分享到朋友圈、发送给朋友或收藏
搜索公众订阅号“hnt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