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饺子?角子?馄饨?
饺子在古代一开始并不叫饺子,饺子这个词出在明朝时期,出现的时间算是比较晚了,那以前的饺子叫什么呢?答案就是馄饨!在三国时期,馄饨也可称作为我们如今所说的饺子,根据魏张揖所着的《广雅》一书中,就可以得到这种证实。据考证:它就是那个时期所说的“偃月形馄饨”。南北朝时期的颜之推在文献中也提到过:今之馄饨,形如偃月。所以,饺子在当时的名字偃月馄饨。而馄饨和饺子都是将面粉制作成面皮包上肉馅儿吃。因此馄饨和饺子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都并无区别。这也难怪如今在有些地方仍然称饺子为馄饨了。▲煮水饺至于牢丸一词最早出现在西晋《初学记》卷二六引晋束晳《饼赋》:“唯牢丸乎!”,这也是饺子的一种叫法。在唐代,很多人也因此称饺子为牢丸,“笼上牢丸,汤中牢丸。”而角子一词,是源于古代的饺子,这是后世“饺子”一词的词源。如今距离角子这个词语的诞生,也有一千四百年的历史了。宋朝文学家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追忆汴京(开封)的繁盛,就提到了角子。同样,南宋文学家周密在《武林旧事》中也提到,临安的市场上有“诸色角儿”。可以说这种写法或者是叫法,在元、明、清及民国时期都仍可听到。▲饺子最后关于饺子一词,是到了明朝,才出现,而过年吃饺子的习俗也是从明朝开始的。根据记载,明代宫廷在正月初一吃水点心(饺子),在饺子里包钱,然后庆祝新年。到了清朝,过年吃饺子的习俗流传开来,饺子在除夕这天包好,然后到了夜里子时开吃,这就是正月初一的伊始。我们如今过年吃饺子的习俗就是它的传承。近代文学家徐珂编的《清稗类钞》说道“以水煮之而有汤叫作水饺。”由此,“饺子”这个名字便正式定了下来。▲水饺当然,饺子在我国古代有多种叫法,除了上面的叫法,元代称为时罗角儿,明末又称为粉角,甚至到了清朝,对于饺子的称谓还有更多,除了扁食之外,清代北方人也会称水饺为“煮饽饽”,而清代济南等地人们则称水饺为“水包子”。02中国哪里的饺子最好吃?
在幅员辽阔,地大物博的中国,饺子也被玩出了花。▲素饺子华北大地上,能把素饺子玩得花样百出的,恐怕也只有天津了。不过让天津人自诩“素素净净”的素饺子,内涵却不是一般的丰富。红粉皮、油条碎和酱豆腐打配合,再来点儿腊八醋,据说好吃到让每个天津人的灵魂都为之一颤,除此之外,饺肚里白菜、豆腐干、木耳、豆芽菜、面筋、香菜等的倩影,也足以勾得天津人魂不守舍。▲鲅鱼水饺而山东水饺能在北方诸饺中脱颖而出,靠的就是“海鲜”二字。软糯鲜香的鲅鱼水饺简直红遍两岸三地,以至于懂行的食客但凡到了胶东半岛,必得率先来盘儿鲅鱼水饺,一尝究竟。一袭黑衣的墨鱼水饺哪肯示弱?绅士的外表下藏着鲜嫩的肉馅儿,“反差萌”玩得炉火纯青。▲墨鱼水饺蛎虾水饺、蛤蜊水饺、海肠水饺、扇贝水饺的名气虽不及前两者响亮,但也各有千秋。毕竟在山东,没什么海味是不能被包在饺子里的。更要命的是,即便被包成饺子,众海鲜们的魅力也只增不减。也是如此,在很多人眼中都认为北方人吃饺子不喝汤,但陕西的酸汤水饺却是一个例外,因此它一半精华全在汤里。▲酸汤水饺浮在酸汤上的那层红油,和漂着的芝麻、虾米、香菜、葱姜,附带浸泡其中的饺子,无不沾染上了酸辣滋味。这种大开大合的风格,与名震三秦的油泼面、臊子面一脉相承,诱人非常。不过在山西,除了最常见的水饺和煎饺,烫面蒸饺也是山西人的所爱。用滚烫的开水和面,消融面粉的精劲,使饺子皮愈发糅合绵软后,整齐排列在蒸笼之中。与水煮不同,蒸气的腾制,让本就绵软的饺皮愈发柔和,堪称老年人的福音。▲蒸饺当然,蒸饺的面粉中亦可加入杂粮或掺入菠菜汁、紫薯等食材,给白白胖胖的饺子增添更多色彩的可能。就连在饺子不那么受大众吹捧的潮汕地区,除了虾饺、云吞,还有一味叫酥饺(角)的美味,逢年过节便在人情往来间传递。虽然长了一张饺子的脸,但酥饺(角)里裹的却是糖、花生和芝麻的组合,怀揣如此馅料,油炸成为其宿命便不难理解了。▲酥饺出锅后香脆金黄的酥饺(角)往往和糖果、瓜子一起摆在茶几之上,配茶来吃,既能抵消糖的甜腻,又不至于盖过花生与芝麻的醇香。这样的酥饺(角)显然与通常意义的饺子不太一样,倒更像零嘴或甜品,一跃成为大众的最爱!—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