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壁河流知多少?咱们的汤河最后也流入了大海。
汤河
流经我们山城区的汤河缓缓向东,经过老区、新区到浚县的卫河,然后汇入黄河,流入大海。汤河—发源于鹤壁市郊区石尚山。经崔村沟、杨邑、陈家湾、大胡、耿寺、军王庄,经汤阴、安阳,于内黄县西元村汇入卫河,河长73km,流域面积km2。《水经注》曰:“荡水出县西石尚山泉,流经其县城北,县因水名。唐贞观元年(公元年)以水微温又改名汤”。《魏都赋》所谓温泉毖涌着也。
卫河
卫河—古称清水、御河等,发源于辉县苏门山。系海河五大支流之一,豫北地区著名的河流,发源于太行山东麓,在鹤壁市的主要支流有淇河、汤河、洹河等。在省境内河段长公里,流域面积平方公里,约占全省总面积的百分之八。卫河浚县段南起新镇镇双鹅头,经新镇、小河、黎阳镇、城关镇、屯子、王庄,至苏村北入内黄境,长79.5公里,河床宽60米至80米。卫河作为中国南北大运河的重要河段,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贯通了南北交通大动脉,为促进中国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与繁荣做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历史贡献。
三国以前,卫河名白沟,因历史上淇河改道,干涸后的淇河故道遍布白色的贝壳残骸而得名。最早记载见于《水经注》。东汉建安九年(年)曹操为了攻打盘踞邺城的袁尚,在今浚县新镇镇枋城村南约米外筑坊堰,阻断淇河流入黄河的去路,让淇河重回故道,以便由水路为进军邺城的人马运送军饷。曹操“遏淇水入白沟,以通粮道”的白沟水运工程开创了浚县卫河漕运之先河。
中国大运河的形成,经历了古运河、隋唐大运河和京杭大运河等不同的历史阶段。在它必经的大运河卫河段两岸,几千年来,留下了大量的历史文化遗存。目前,被确定为与大运河有关的卫河文化遗存有:公元年,曹操伐袁尚时在浚县境内建造的古石堰;隋朝时期在卫河东岸修建的黎阳仓;建于明代的五孔云溪桥;春秋时期的故城顿丘、新镇、淇门、屯子、圈里等渡口遗址;枋城、淇门、耿湾、申湾、埽头、新码头、码头、下码头、郭渡、王渡等众多与卫河航运有关的地名;曹操与袁绍黎阳之战,石勒与向冰枋城之战,晋燕枋城之战,前秦后燕枋城之战,隋文帝所建黎阳仓,杨玄感黎阳起兵等历史事件及古战场;还有众多的与此有关的传说故事等等。特别是保留至今、与大运河有关的古城、古墙、大佛、古桥在整个大运河的地面遗址中称得上是皎皎者,是“活”的历史,它在研究中国大运河中是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献资料。
年底,我国正式将大运河以中国大运河的名称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浚县的卫河作为中国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列入了保护和申报的范围。
淇河
淇河—历史上曾是黄河的支流,她与黄河的文明发生、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淇河文化是黄河文化和中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她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淇河全长公里,流域面积平方公里。淇河,古称淇水,别名澳水,俗名山河、响河、石河、清水河等。发源于山西省陵川县方脑岭棋子山。但据《水经注》载:发源于林县西南七十五里的大号山(亦名淇山)。《山海经》载:淇水出沮如山。《汉志》载:淇水出共山。《地形志》载:淇出王莽岭。几说不同,但几山相距不远,都在林县西南,辉县西北。可以说,是淇河的共同发源地。流经河南省辉县、林州、鹤壁市的淇滨区、淇县至浚县新镇镇淇门村以西,新小河口注入卫河,向北流向天津海河,属海河水系。
羑河
羑河—发源于鹤壁市郊区西北部的石碑头村。流经梁峪、鹤壁集、马驹河、赖家河,在罗庄北入汤阴县汤河。东西流向,曲线流经25公里。古时羑河比较重要,水量较大,舟船畅通。民间传说是北宋时期的运粮河道。在赖家河村西的河床上,曾有铁锚出土。另外,周文王“拘演易于羑里”,即指现在的羑里城,也叫文王庙,位于今河南汤阴县北九里的羑河之阳,是当时殷商时期囚禁政治犯的监狱,犹如夏时的夏台和周时的囹圄一样。
折胫河
折胫河—位于淇县境内。古称肥泉、澳水、泉源水,又称阳河、勺金河、太和泉水。古代著名女诗人许穆夫人在《泉水》中所咏:“我思肥泉,兹之永叹”,即指肥泉。《诗经》中:“瞻彼淇澳,绿竹猗猗”、“泉源在左,淇水在右”,即指淇水和澳水。折胫河发源于泉头村太和泉(肥泉),传说殷纣王观朝涉、斫农夫胫骨取乐之后,始称斫胫河,后演变为折胫河。明嘉靖年间,“通舟楫”,清顺治年间,从西沿村入卫河。折胫河经桥盟、城关、北阳、西岗四乡到南大李庄西南入共产主义渠,全长19.8公里,均在县境。
思德河—在淇县境内,古称美沟、小石河,源于臭水沟。经庙口流向东南,其中泥河段曾称“盘龙河”,经黄洞、庙口、高村、桥盟、西岗五乡注入折胫河,总长41.5公里,均在县境。
沧河——古称沧水,下游称雹水。在淇县境。发源于卫辉市西,经塔岗、枣生南入淇县境,经卫辉市下马营入卫河。总长60公里,其中5公里在淇县界。商末“牧野之战”曾发生在这里。血战玉门关时,商周双方,只杀得天昏地暗、鬼哭狼嚎、“血流飘杵”,沧河变赤。即指此河。
沫水——在淇县境。发源于县城西北万股泉(古三股泉),南至折胫河,因比折胫河水小,古称妹水,后演变为沫水。淇县古称妹国、沫邑,即由此水而得名。沫水下游水清多曲,又称九龙河,俗称三股泉水。商末曾为纣都朝歌城北海子,是纣王宫点缀风景之水;汉时又成为朝歌县城河之源。沫水在年前还清水长流,年渐趋干枯,涝季仍有流水。
龙须沟—在今淇县,开挖于殷纣时期,源于城南城河,系城河排水沟。因分东西两沟、如龙须故名。东沟自南门东,向南延伸,至东石桥东北入思德河,长米;西沟自南门西向南延伸入折胫河,长米。
知道吗?我们的生活中竟然有这么多的河流在流淌。
消息来自:山城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