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鹤壁简介
鹤壁地点
鹤壁市场
鹤壁要闻
鹤壁发展
鹤壁天气
鹤壁旅游
鹤壁信息

卫辉历史文化名城要素构成及特质解析

文化研究

1993年3月27日,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卫辉为第二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卫辉也是新乡市辖八县(市)中唯一的历史文化名城。河南省人民政府在“关于公布河南省第二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的通知”中指出:卫辉于“西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建县,已有二千一百九十余年的历史,西晋泰始二年以来,先后为郡、州、路、府、道治所,元世祖中统元年将卫州、辉州合并设卫辉路,明、清改为卫辉府。现存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一百一十七处,有河洼仰韶文化遗址,有牧野大战的古战场,有出土驰名中外的《竹书纪年》的汲冢古墓和《水陆攻战纹铜鉴》的两周墓地,有殷太师比干庙,西周政治家、军事家姜尚故里,汉光武帝时期南阳太守杜诗和后周宰相魏仁浦出生地……。现遗存的古城址和护城河,清代的传统街区和民居保护尚好,城内众多的文物古迹保存基本完整。”可见卫辉历史之悠久,文物之丰富,文化底蕴之深厚,古今名人辈出,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符合《文物保护法》确定的历史文化名城的评价标准。

2.1历史地理要素及区位特征

2.1.1历史沿革

  卫辉位于河南省北部,西依太行山,南临黄河水,地处豫北、鲁西、冀南、晋东四省要冲,是一座有着二千多年悠久历史的古老城市。

  早在新石器中晚期,这里已有人类生息繁衍,学会了石器,骨器,陶器制造。夏朝地分九州,此地属冀州。冀州在上古时期因位居中心地带,故被奉为九州之首,是中华民族最初的发源之地。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给这里留下了极其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

  商纣时此为京畿牧野之地,北距殷商都城朝歌(今河南淇县)约七十三里,系纣王狩猎区。公元前1027年(亦说公元前1057年),周武王伐纣陈兵誓师,决战牧野。

  武王灭纣后,封纣子武庚于殷,并在殷周边建邶、鄘、卫三国。此地属鄘。及至武庚叛乱被周成王平定,邶、鄘遂并于卫,此地归入卫。

春秋时期,卫遭犹侵,戴公东渡,此地更属于晋。

公元前453年,晋国的贵族韩、赵、魏三家合力灭掉专擅国政的知氏,不久将晋国瓜分。周威烈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分别册封魏、赵、韩为诸侯国。自此进入战国时期。因此地属于魏,且境内有汲水,故而名之为汲邑。汲用来作县名和郡名也便由此肇始。

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中国后废除分封制,设立郡县制。此地初最属河东郡东境,后属秦河内郡,即今河南省黄河以北地区。

西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始置汲县,境域包括今豫北新乡市、新乡县。

三国时期汲县属于曹魏朝歌郡。

  西晋泰始二年(266年)设汲郡,治所为汲城,辖汲县、朝歌、新乡、共县、获嘉、修武。

  北魏道武帝登国元年(386年)迁郡治于枋头(今浚县枋城),孝文帝太和二年(488年),郡治复迁汲县。

  东魏兴和二年(540年),西魏邢台宫延和、陕州刺史宫元庆率户归

属东魏,寄治汲郡,侨置义州于陈城(今卫辉城区城关),辖伍城郡、伍城县等7郡19县。

  北周武帝宣政元年(578年),废汲郡、伍城郡,置卫州,州治朝歌,改汲县为伍城县,属卫州,县治设陈城,原汲城县治废。

隋文帝开皇六年(586年)改伍城县为汲县。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卫州为汲郡,郡治卫县(今浚县卫贤),汲县属之。

  唐初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属义州,州治汲县。武德四年改卫州,贞观元年卫州治所迁至汲县。

  五代属卫州,州治汲县。

  宋属卫州,州治除先后短时间迁共城和胙城外,其余时间均在汲县。金代属卫州河平军,世宗大定二十六年至二十八年(1186年至1188年)州治曾迁共城,金宣宗贞佑三年(1215年)迁胙城。元世祖中统二年(1260年)属卫辉路总管府,路治汲县。领录事司、辉州、淇州。辖汲县新乡、获嘉、胙城四县。

  明清时期属卫辉府,府治汲县。先后辖汲县、胙城、新乡、获嘉、淇县、辉县、延津、浚县、滑县、封丘、考城11县。

  民国时期卫辉行政区划和行政建制变更频仍,先是废路设道,继而废道设省。省以下最初只有县的建制,不久又在省、县之间增设行政区。历史沿革时序如下:

  民国2年(1913年)废府设道,属河南省豫北道,道治汲县。民国3年豫北道改称河北道。

民国16年(1927年)废道,实行省、县两级建制,汲县直属河南省管辖。民国22年(1933年)河南省划分为11个行政督察区,汲县属第十三行政区;民国30年(1941年)末河南省划分为13个行政督察区,汲县属第十三行政区;民国33年(1944年)又改属第三行政区。

1948年11月7日卫辉解放,分设卫辉市和汲县,同属太行专属。

1949年2月1日卫辉市撤销并入汲县,属太行四专属,5月改属太行行署新乡专署,8月太行行署撤销,汲县属平原省新乡专署。

1952年11月平原省撤消,归属河南省新乡地区专员公署。

1983年改属新乡市。

1988年10月撤销汲县,改设县级市,由河南省直辖,委托新乡市代管。因卫辉知名度较高,故仍沿袭旧名,称卫辉市。

从卫辉历史沿革得出结论,自西汉置县以来二千多年,随着历代王朝政权轮番更迭,其行政区划与行政建制变更频仍,职级跌宕起伏,地名也不断翻新,呈现出飘忽不定的变化特征。然而如果通过线性分析(如图2-5所示),不难发现这种特征尚属稳中有变,万变不离其宗。

  一是卫辉在历史上的行政管理职能大体处于郡、州、路、府、道的层级,规格高于县治,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

  卫辉在历史上曾为郡治、州治600多年,路治近百年,府治500多年,道治10多年。累计1300多年。反映它曾具备并长期发挥过区域中心城市的职能和作用。

  二是卫辉在历史上的地名虽曾多次改变,但是基本没有脱离开当地赖以生存发展的生命之本、发展之根。

汲县、汲郡的地名源自汲水;卫州、卫辉路、卫辉府、卫辉市的地名则源自卫水。汲水与卫水(也称卫河)均属于海河流域的南运河水系,在汲县和卫辉漫长的历史沿革中,养育了这方热土,养育了这方人民。以汲水和卫水冠名具有典型的地域性和明确的指向性。

2.1.2自然地理

1、要素构成

卫辉自古以来处在我国中原腹地的豫北。这是一个特定的地理单元,范围在今河南省的黄河以北地区,包括新乡、安阳、鹤壁、焦作、濮阳5个地级市和济源个省管县级市,按照区域划分,称为豫北地区。该地区位于华北平原西部,与冀中南地区、鲁西北地区相接,除西、北两向有太行山脉耸立,其他大部地势低平,故又称作豫北平原。黄河流经河套后进入河南境内,在孟津以下河床变宽,形成了巨大的冲积扇,进入了黄河下游流域。冲积扇的扇缘随之向东,直逼鲁西南山地丘陵西侧,首当其冲延伸到豫北地区。这里地势西高东低,海拔在250—1069米之间,因地处中纬度地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加之拥有黄河、海河两大水系,平原面积占80%,土地耕作条件优越,因而历来是我国粮棉主产区。大自然的特殊禀赋也使豫北早在我国古代就已成为营城设邑,立国安邦之域。由此孕育了卫辉历史文化名城的形成与发展。

卫辉的地理坐标在东经113°51'至114°19',北纬35°19'至35°42'之间。西有太行山作屏障,南以古黄河为襟带,地形呈西北—东南走向,南北长43公里,东西宽35公里,土地总面积882平方公里。境内地形地势分成三类:一类是太行山缓慢上升,形成太行山基岩山丘区:二类是山洪堆积形成山前倾斜平原:三类是因黄河与卫河冲积而形成的黄河、卫河冲积平原。

和豫北地区其他市县相比,卫辉水网密布,水系更加丰沛,境内有卫河、共产主义渠、东孟姜女河、沧河、香泉河、十里河、大沙河七条主要河流,除大沙河属于黄河流域金堤河水系外,其余均为海河流域的南运河水系。大沙河原系黄河故道,沿袭北宋时期时黄河北流沙河定名。

对于卫辉的地理形势,在明万历年间纂修的《卫辉府志》卷之一形胜篇里有如下的记载:志书援引《史记》称其“左孟门,右太行,大河经其南,常山跨其北。”宋《地理志》又谓之“南滨大河,西压上党。”《元统志》则称其“峰麓奇峻,地当冲要,泉甘水温。”《卫辉府志》更指其“东接齐鲁,西控三晋,南襟汴洛,北拱京畿。众水汇流,环带城隅。群山列屏,通道八省。两河之要地,中土之名区也。”

早在《战国策·魏策》里,兵家吴起和魏武侯谈论河山之险时曾有一段对话,称汲县(即后来的卫辉)“左孟门二右彰滏,前带河,后被山。”吴起借古喻今,用纣王虽然凭借都城险阻之势,最终没有避免灭亡命运的实例,说明霸业不能依靠河山险固的道理。卫辉当时属于纣王都城京畿,距离不过几十里,同样是左有孟门险隘,右有漳、釜二水阻隔,前有黄河环绕,后有太行遮蔽,易守难攻,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

2、区位特征

卫辉东接浚县,南连延津,西靠辉县,北至淇县,西北与林县毗邻,西南和新乡接壤,处在豫北、鲁西、冀南、晋东南四省交汇的结点。历史上这里交通十分便利。陆路为古都长安、洛阳、邯郸、燕京、汴梁之间的区域交通,以及连接开封、大名、潞安、泽州、彰德、怀庆、江宁各府驿道的必经之地,堪称咽喉锁钥。《文献通考》说其区位特征是“左右山河,古称重镇”,谓之“北通燕赵,南走京洛,山河之间,一都会也”。《汲县志》也称其形胜为“东接齐鲁,西控三晋,南襟汴洛,北拱京畿,众水会流,环带城隅,群山列屏,通道八省,两河之要地也,中土之名区也。”享有“南通十省,北拱神京”之誉。水路主要是卫河漕运,属于海河水系南运河支流。卫河发源于辉县苏门山,南经新乡小丹河支流汇入淇水,再经浚县达山东临清,而后至天津入海。除商贾富豪货运往来外,更兼负有粮、盐、茶等专利要物的运输作用,也因此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沿淀(盐店)街便是当时运河兴盛的佐证。

  卫辉具有的区位交通十分优越,使其在我国古代一直是豫、鲁、冀、晋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商贾富豪云集,久盛不衰。然而自清末民初起,由于我国东西南北的铁路大动脉逐渐贯通,公路交通迅速兴起,水路漕运逐渐变得萎缩,特别是当河南省会郑州终于取代了卫辉交通枢纽的地位以后,卫辉便不可避免地被边缘化,加之区域性行政职能转移,使得卫辉商品集散地失去了优势,乃至完全衰落下来,不仅严重影响了商贸经济发展,而且削弱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地位。

  即使这样,如今在现代交通大格局下,卫辉依然具有很强的区位优势条件。它紧临京广、陇海两大铁路干线枢纽站,又在京珠与连霍两条纵横南北的高速公路交汇点,沿京广铁路和京珠高速公路北至北京590公里,南至省会郑州105公里;沿陇海铁路和连霍高速公路西距洛阳211公里、西安577公里,东至开封133公里、徐州454公里。随着高速铁路相继通车,北京、西安、徐州均在2小时车程距离以内。得天独厚的区位和便捷顺畅的交通再一次给卫辉带来了腾飞发展的历史契机。

在我国进入经济社会全面转型发展的新时期,卫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的关键在于如何把握机遇,审时度势,充分利用自然禀赋和文化遗产,传承文明,创造未来。

特别说明:本文内容转载至《卫辉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战略研究》

作者:瀚达

摄影:耿凌海

编辑:赵洪彬









































白癜风医院太原哪家好
白癜风初期的图片


转载请注明:http://www.hebishizx.com/hbyw/68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