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讯(记者张志嵩)“这可真是一座老桥!”9月18日,在浚县古城东城门外,过路群众不住地赞叹。他们说的是修建于明朝的东关石桥。日前,随着浚县古城东城门外广场环境整治工程的实施推进,被水泥路面覆盖达11年之久的东关石桥,随着桥面上水泥路面覆盖层被清除,重新显露出来。
“东关石桥修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已有多年历史,曾多次修葺。这次清理淤泥挖出了一块清道光年间的修桥碑,已经断为三截儿,上面刻有捐资修桥者名单。”鹤壁市浚县文物旅游局文物管理股副股长郭如民介绍。
资料显示,东关石桥位于浚县县城东门外,东西横跨护城河,建于明朝,清乾隆三十六年(年)知县王建元、乾隆四十七年年)知县吴学会相继修葺。
浚县古城墙为河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东关石桥为其附属文物。东关石桥虽然经历多年风雨,结构依然完整,整体保存基本完好。有所不同的是,桥两侧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护城河被逐渐填埋,周围地势已超过桥面。
年,东关村修路时为了保护石桥和方便通行,将桥两侧挡墙拆除推入桥两侧护城河中,桥面用水泥覆盖。自此,东关石桥被埋于地下不见天日。
很多浚县年轻人记忆里已经没有了这座老石桥。在桥头住着的吴老太太今年80岁,她告诉记者:“我和我的孩子都是从小在桥头玩耍长大的。原来这里有河水,慢慢变成了臭水沟,再后来被填上了。”
东关石桥为三孔连拱式石桥。桥面长25米,宽6.25米,中间部分随拱券(桥梁、门窗等建筑物筑成弧形的部分)弧度隆起,桥面上错缝横铺宽0.5米、长1米至1.5米不等的青石板。石桥侧面正中为大券,大券的两端各设一小券。大券与小券之间及小券的外部和顶部,均填砌条石构成桥身。大券为圆弧拱,拱石厚0.18米,长1米至1.5米。拱石纵向排列,以纵联法上下互相错缝进行砌筑。拱券两侧的券面石高0.4米、厚0.25米,采用横联法垒砌。在券面石以里的拱背上,铺砌厚0.18米的伏石(即护拱石)一层。大券正中龙门石刻有吞水兽。桥两端四角处用条石垒砌成岸壁以稳定桥身。石桥桥头原建伾山耸翠坊,可惜早已无存。
据介绍,为加强保护和对外展示,东关石桥显露后,石桥本体将被全面勘查,根据勘查情况制订维修计划,报省文物局审批后实施维修。同时,整治和提升石桥周边环境。整修后,桥面仅允许行人通行,所有车辆从石桥南北两侧绕行。
郭如民介绍,目前浚县保存相对完整、体量较大的古石桥大约有5座,分别是位于古城西城门外大运河上的云溪桥、南城门外的南关石桥、南关外石桥、东关石桥和白寺乡灵湖村的石桥。
(文章来源于网路)
互惠互利、合作共赢
河南省浚县小河镇喜梅制衣面向全国诚招各地代理商,厂长谷喜梅热忱欢迎社会有志之士前来参观、考察、业务洽谈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