浚县民间有句俗话,叫“割罢麦,打过场,谁家的闺女不瞧娘。”指的是浚县农村麦收过后走亲访友的礼俗活动,此称“行麦礼”。 每年农历五月,麦子收获以后,出嫁后的姑娘就要携上丈夫,带上儿女回娘家探望父母了。此时在乡间的小路上,可以看到许多穿红戴绿的人们。年轻的夫妻们,脸上还带着新婚的甜蜜和丰收的喜悦,手里沉甸甸的点心盒子,寄寓着对父母的孝敬之情。中年夫妇们的篮子里,盛的是用新麦面做成的蒸馍,馍又白又暄,每个半斤一斤不等。农村人对礼品的数量非常讲究,一般都要送双数,讨个吉利。给父母送馍,多是14个或16个。当然,现今馍在日常生活中已不是稀罕之物,父母也并非需要女儿的白馍才能度日。现在送馍的意义远远超过白馍本身。这既说明丰收了,女儿没有忘记娘家人,也是让父母和女儿一起分享丰收后的喜悦。 女儿离开娘家时,母亲还要让闺女带回2至4个白馍,这叫“压盒”,表示来回不空,两家常吃常有。 在农村,麦收后女儿瞧娘还有另外一层含义,正如民谣所说:“收罢麦子打罢场,妇女们去看娘。看娘不光为看娘,还为给孩子去要羊。”此处的要羊,指的是每年农历六月舅舅为外甥“送羊”的风俗。“羊”是用面蒸成的面羊馍,数量为24个,大羊、中羊、小羊各8个。大羊呈站立状,约10斤左右。中羊略小,为卧姿,背上驮一小羊。五月闺女瞧娘,一是为了表示女儿的孝敬之心,二是发出让娘家送羊的信号。所以,六月的乡间小道上,继闺女瞧娘之后,又涌起送“羊”的热潮。男男女女的送“羊”人,有的篮子,有的抬食盒,有的步行,有的驾车,欢声笑语溢满田野。 “送羊”习俗的起源十分有趣。传说一时夫妇老年得子,倍加溺爱。孩子长大以后,对老人恶言恶语,十分不孝。孩子的舅舅是个羊倌,他把孩子带在身边,严加管教。这天,孩子看见羊羔跪着吃奶,感到奇怪。舅舅告诉他说,羊羔跪地吃奶是为了感谢老羊的养育之恩,这叫“羊羔跪乳”。孩子听了,想想自己,十分惭愧。从此以后,对父母百般孝敬。母亲感谢孩子的舅舅,麦收过后,便了白馍,给娘家行了麦礼。舅舅为了让孩子不忘此事,六月里又给孩子送只绵羊。此事传开以后,人们纷纷仿效,送羊的风俗就流传下来。开始,人们送的都是真羊,后来就渐渐用面羊代替了。 现在,现在闺女瞧娘的篮子里大变样了、大部分都成了浚县特产酒、饮料、保健品等比如二锅花生米、王桥豆腐皮、捎瓶河南老窖让老爸品品、买只顶瓜瓜的至真鸭让老娘尝尝、百翼蜂业绿色蜂蜜不能少、缘莱如此核桃乳不能忘、还有、篮子快盛不下了。真是‘闺女看娘…光嫌篮子小’。再给孩子买一身杰米熊名牌童装。开着爱车听着<回娘家>哈…倍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