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别名江米、元米、稻米,为禾本科植物糯稻的种仁。糯米性味甘温,功能补中益气,补肺气,养胃津。
糯米作为食物,是粘性小吃,如年糕、八宝粥、粽子及各式甜品的主要原料,同时也是酿造醪糟(甜米酒)的主要原料。
糯米具有独特的性味,既可治病疗疾,又可养生保健,临床常用来治疗感冒、胃痛、带状疱疹、滑胎等病症。
同时由于糯米性粘滞,《本草纲目》记载:“糯米黏滞难化,小儿、病人最宜忌之”,故儿童、老人、久病体弱者宜慎用。
糯米3大功效好补冬
糯米味甘性温,归脾胃肺经。中医认为,食用后有3种功效:补中益气、祛寒补虚、防尿频盗汗。
在严寒的冬季里,糯米可以补气,帮助身体发热御寒,也能滋补脾胃,促进食慾。另一方面,糯米具收涩(收敛固涩)作用,所以对于尿频或盗汗有一定的食疗效果。
除了市面上常见的白糯米,还能找到红糯米与黑糯米。这3种糯米从中医观点来看,都是冬天滋补的食材,进一步以五行五色的观点,不同颜色的糯米,对不同经脉腑脏,各有不同的食疗效果。
冬天养生首重养肾,黑糯米的补肾功效最好。因为黑色食物能温补肾阳,滋养藏精。
要注意的是,糯米难消化,不要天天吃;但反过来说,偶尔吃还能达到补气疗效吗?除了可以在冬天里不定时吃糯米制作的食物外,也可以多加入一些补气食材,如龙眼干、枸杞,让补气效用更加分。
咳嗽、关节酸痛宜少吃
虽然糯米是冬天滋补的食材,不过由于性黏滞,难消化,因此在食用上仍需要注意有些症状或体质的人是不适合的。医生特别指出,刚做过肠胃道手术的患者、胃癌、大肠癌患者及第2型糖尿病患者都不适合吃糯米。
糯米对于体质痰湿火热的人也不适合。因此若有发烧、咳嗽、黄疸或关节痠痛的患者,糯米多吃会生热,可能造成经脉气血阻塞,对有发炎症状的身体,会导致发炎情况更严重。
糯米如何吃得更养生健康?
糯米是相当丰富的碳水化合物来源,营养成分也高。只需事先浸泡,让糯米吸收足够水分,并焖煮15分钟让米芯更好熟透,调味上就不需用到过多的油、盐或糖入味,能大幅降低不必要的负担或热量。也可加入蔬菜,补足纤维,吃得更养生健康。
常有人觉得糯米会难消化,其实可以将糯米熬煮成粥,破坏支链淀粉使其糊化,就不大会胀气。但要注意的是,糯米不适合放凉后再吃,一是因为支链淀粉会老化回生,反而更不好消化,再者,糯米性温,若不趁热吃,温补效用会大打折扣。
①糯米葱白姜粥
具体做法:
将糯米50克淘洗干净,加适量水煮成稀粥,加入葱白7根(拍破约30克),生姜切片7片(15克左右),煮5分钟左右,再加入米醋(约50ml),煮沸,趁热一次服下,加被盖好,使微微汗出。一般连服2~3日即可。
这款美食适合感冒风寒外感型(具体症状为流清涕、打喷嚏而且舌苔薄白、头痛身疼、脉浮紧或浮缓、发热轻而且无汗),治疗不及时易诱发咳嗽、喘促等重症。
此配方也是民间广泛流传的“神仙粥”。此粥疗效显著,流传许久,受广大百姓的喜欢,歌谣流传至今:“一把糯米煮成汤,七根葱白七片姜;熬熟兑入半杯醋,伤风感冒保安康。”
②糯米乌鸡粥
具体做法:
乌骨鸡宰杀,去内脏洗净后,腹腔内填入适量糯米和老生姜片30~60g,放锅内蒸至熟透。分2~3天服用,每天2次。
适合虚寒性胃痛(具体症状为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患者以上腹痛为主症者,应属于中医“胃痛”范畴,辨证证属脾胃虚寒证。
③糯米加枸杞
具体做法:
糯米30克、枸杞15克,水煮服用,喝汤吃糯米及枸杞,每天吃2次。
这款美食针对头晕目眩,腰膝酸软有作用,还有滋补肝肾及明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