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紫金山天文台科普部推算,今日17时20分4秒,我们将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冬至。进入冬至,意味着一年最冷的时候来了,也就是民间所谓的“数九寒天”。
大概是觉得寒冷的冬天太难熬,古代的文人雅士会在“数九寒天”里画九九消寒图,相当于是一份熬寒娱乐游戏日历。
今年,我们特别效仿古人制作了一幅“九九消寒图”送给大家,图中“亭前委柳珍重待春风“这九个字,用繁体字写来,每个字正好都是九笔,一天一笔,画完九九八十一笔,这个冬天就算熬过去了。
橙友“阿乐头”摄高薇制图??
冬至是“数九”的开始,这不,一股弱冷空气就应景而来。受其影响,今明(21-22日)两天,杭州平原地区最低气温预计只有-1~2℃,有薄冰或霜冻,山区-2~-6℃,有冰冻或严重冰冻。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北方污染物的输入,空气质量会再次下降,今天全省部分地方会出现霾,出门建议戴上防霾口罩。
与此同时,在干冷气团控制下,这两天天气依旧干燥,全省昨日最小相对湿度多地不足40%,杭州富阳、临平等地的相对湿度甚至低于0%,还请大家注意及时补充水分。
不过,随着22日夜里浅槽东移,湿度条件开始转好,2日起云系逐渐增多,局部会有弱降水。
明年春节假期会多雨吗?
据天文专家科普,今年我们迎来的还是年来最早的冬至。上一次出现比今年更早的冬至,发生在年,时间是12月21日15时29分25秒;下一次比今年更早的冬至,将发生在年,时间是12月21日16时19分19秒。
有些人可能会觉得奇怪,冬至不是12月22日吗?其实冬至在12月21日、12月22日、12月2日都有可能。因为二十四节气是按照回归年计算的,一个回归年是65.天,而我们日常使用的阳历(公历)一年是65天,每四年为一闰,闰年的一年则有66天。因此,对于同一个节气,每年都要比前一年滞后5小时或6小时,但遇到闰年则要在此基础上提前24小时,所以产生了二十四节气不固定在同一天的现象。
每天到了冬至这天,很多老杭州人还会念叨一句,“晴冬至,烂年边”,意思是冬至这天天晴的话,那么临近春节的时候,雨水就会很多。但这种说法,其实没有什么科学的依据。
市气象台还专门统计过冬至与春节天气之间的晴雨关系。数十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晴冬至,烂年边”的准确率不足50%。这说明,有时候真的只是巧合罢了。
今晚你准备吃什么?
与一年中的其他日子相比,冬至这天特别之处在于,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南端,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阳光最少,因而冬至是北半球全年白昼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非常有仪式感。
从古代开始,冬至就已经过得非常隆重了。两宋都城甚至都把“冬至”视为小过年。
宋人吴自牧所著的《梦粱录》说:“最是冬至岁节,士庶所重,如馈送节仪,及举杯相庆,祭享宗禋,加于常节。”宋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也说:“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贺往来,一如年节。”时至今日,依然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出来吃个晚饭,店家送了一碗...##查看冬至是大节,自然少不了好好吃一顿了。对于北方人来说,饺子是必不可少的,“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
对于杭州人来说,一家人在冬至这一天,会像过春节一样,吃一桌团圆饭,最好还要有一道年糕,寓意“一年更比一年高(糕)”。
馄饨也是杭州人过冬至的食物之一,老话说得好,“冬至馄饨夏至面”。南宋《武林旧事》中描述古人过冬至就是,“享先则以馄饨,有‘冬馄饨,年馎饦(bótuō一种水煮面食,别名面片汤)’之谚。贵家求奇,一器凡十余色,谓之‘百味馄饨’。”
冬至还是悼念已逝亲人、寄托哀思的传统节日,如果今天你打算外出祭扫,出发之前建议提前